科大研 AI 醫學技術 4 張 X 光片生成 3D 骨骼模型 輻射量大減 99%︱Yahoo

科大研 AI 醫學技術 4 張 X 光片生成 3D 骨骼模型 輻射量大減 99%︱Yahoo

科大研 AI 醫學技術 4 張 X 光片生成 3D 骨骼模型 輻射量大減 99%︱Yahoo科大研 AI 醫學技術 4 張 X 光片生成 3D 骨骼模型 輻射量大減 99%︱Yahoo

【Yahoo新聞】骨骼創傷患者一般都需透過電腦斷層掃描(CT 掃描)檢查身體,助醫生診斷疾病,但同時會令患者暴露於高劑量輻射。科大研究團隊利用 AI 研發 3D 影像重塑技術,僅需病人 2 至 4 張 X 光影像,即可於 1 分鐘內生成 3D 骨骼模型,助骨科病人減少接收 99% 輻射量。新技術現階段主要針對骨骼治療,未來數月將在一間公立醫院臨床試驗,期望明年擴展至牙科、肺部等手術。

新技術研發過程約兩至三年,用了 500 多個病人的數據訓練 AI 模型,亦研究了 120 組病人數據。領導研發的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小萌表示,傳統 CT 掃描需約 400 至 500 張 X 光成像,新技術僅需病人 2 至 4 張 X 光片,即可於 1 分鐘內生成高清 3D 骨骼及內臟影像,減少病人接收的輻射量 95% 至 99%。

完成生成影像後,新技術可再製作手術用的骨骼模型,為病人度身定造植入物,與傳統科技相比,距離誤差少於 1mm。以往用 CT 掃描及人手建構 3D 骨骼模型,合共需時數日,新技術最快可一天內完成,更快速地幫助醫生策劃手術。

科大研 AI 醫學技術 4 張 X 光片生成 3D 骨骼模型 輻射量大減 99%︱Yahoo科大研 AI 醫學技術 4 張 X 光片生成 3D 骨骼模型 輻射量大減 99%︱Yahoo
以往用 CT 掃描及人手建構 3D 骨骼模型,合共需時數日,新技術(下方)最快可一天內完成。(科大提供)

料未來在其他公立醫院應用

現時公立醫院輪候 CT 掃描時間的中位數為 3 週,但一般 X 光檢查則可於數小時內完成。骨科專科醫生謝龍峰指,新科技為骨傷病人帶來更快捷及安全的選擇,亦可縮短非骨科病人 CT 掃描輪候時間。

新技術將於未來數月在一間本地公立醫院開展臨床試驗,若成功的話有機會於明年正式應用此技術。研究團隊亦正與其他醫院商談合作,期望將此技術應用到其他手術、例如牙科、肺部等手術。

科大研 AI 醫學技術 4 張 X 光片生成 3D 骨骼模型 輻射量大減 99%︱Yahoo科大研 AI 醫學技術 4 張 X 光片生成 3D 骨骼模型 輻射量大減 99%︱Yahoo
新技術建構的 3D 骨骼模型與傳統科技相比,距離誤差少於 1mm。
Share
Related News